剪輯師拿到前期拍攝的素材后,一定要將素材整體看一到兩遍,對每條素材都要有大概的印象,熟悉前期攝影師都拍了哪些東西。
比如有哪些鏡頭是專門拍攝的,有哪些鏡頭是關于專業領域的畫面,比如工廠的設備、專業的文件等等,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分不清素材的作用。
鏡頭分類篩選
素材分類是在剪輯過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,在大致了解熟悉完素材之后,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將素材進行篩選分類,需要建立相應素材的項目文件夾,將不同場景的系列鏡頭分類整理到不同文件夾中,這個工作如果工程量較大可以提前分好,也可以在剪輯軟件的項目管理中完成,分類主要是方便后邊的剪輯和素材管理。
可以按照以下的一些分類標準進行素材分類(1)按照劇本、腳本結構分類(2)按照邏輯分類:人物、場景、空間等(3)按照時間分類:早上、上午、中午、下午、傍晚等。(4)按照人物動作分類:跑、跳、揮拳、走路等。
在這里注意一點:大家進行素材分類時,先不要刪除哪個鏡頭或者片段,有可能你覺得用不上的素材,或許在最后成片中還比較好用。
思路整理
剪輯師拿到前期拍攝的素材后,一定要將素材整體看一到兩遍,對每條素材都要有大概的印象,熟悉前期攝影師都拍了那些東西。
在熟悉完素材后,剪輯師需要結合這些素材和劇本整理出剪輯思路,也就是整片的剪輯構架,這個工作可能會和導演或編導一起探討完成,溝通一下拍攝內容和需要注意的素材,剪輯師會提一些建設性意見,方便剪輯師接下來配合劇本整理出剪輯思路。
粗剪(框架、情節完整)
粗剪是電影,預告片或商業廣告的原始版本。因此不必進行非常細致的調整,如音樂、節奏甚至是剪輯點等因素,主要關注影片的邏輯及前后場的連接,它是通過將原片的最佳構圖組合成一個簡單的時間線而創建的。通常,這是一個故事第一次在現實世界中比較完整的呈現,這個故事以前只存在于作家和導演的頭腦中。
將素材分類整理完成之后,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去掉多余的重復鏡頭、去掉廢鏡頭,挑選合適的鏡頭將整個影片的故事線先搭建起來,將每一場戲份鏡頭流暢的剪輯下來,然后將每一場戲按照劇本敘事方式拼接。這樣整部影片的結構性剪輯就基本完成。
粗剪的主要目的在于搭建整個影片的結構。
精剪(節奏、氛圍)
確定了粗剪之后,剪輯師還需要對影片進行精剪,這一步就是在粗剪的基礎上對影片的細節部分進行打磨,對影片做減法和乘法,減法是在不影響劇情的情況下,修剪掉拖沓庸長的段落,讓影片更加緊湊,乘法是使影片的情緒氛圍及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。
精剪這一步是需要新建一條時間線的,不要在粗剪時間線上直接去動鏡頭,如果精剪時覺得某個位置缺鏡頭,就可以回到粗剪時間線里去尋找,粗剪時間線沒有就去分類里找,精剪并不是一遍就能完成的,都是需要反復剪輯調整,才能剪出滿意的作品。
精剪最好是按照劇本先挑出第一個小情節,然后在這個小情節下每次只剪輯一個鏡頭,再去剪輯一組鏡頭,再去剪輯一個情節。一步步往上走的,一定是你小的部分剪好了,再去往大了走,每個細節都是經過你“精雕細琢”的鏡頭,最后給觀眾呈現的效果也是精致的。
精剪完成的時間線一定要很整齊,這樣,你自己去修改的時候也會方便很多。
添加配樂、音效
合適的配樂可以給影片加分,配樂是整部片子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影片的氛圍節奏方面也有很大影響,所以好的配樂對于影片至關重要。而音效則使片子在聲音上更有層次。
制作字幕及特效包裝
影片剪輯完成后,需要給影片添加字幕及制作片頭片尾特效。當然特效的制作有時候會和剪輯一起進行。
影片調色
那在精剪完成后需要對影片進行顏色統一校正和風格調色,就要剪輯師輸出一條時間線給到調色師進行調色。對于大制作的視頻,一般情況下會有專業的調色師來完成。
渲染輸出視頻成品
最后一步是將剪輯好的影片渲染輸出,也就是導出視頻成片。這里呢你就要把影片用到的包裝、調色等等所有部分,合成到一起,調整完成后,輸出成片。
輸出時就需要注意格式編碼和像素分辨率等等,輸出前后最好多看幾遍成片,如果有問題還需要再返回去修改。